2010年11月11日 星期四

華人在東南亞~泰國首富陳弼臣~

陳弼臣 1910年11月10日~1988年1月

【生平事蹟】
陳弼臣生於泰國曼谷吞武裏府郊區,籍貫廣東潮陽。陳弼臣家族成員,創辦泰國盤谷銀行。 陳弼臣父親陳子貴二十世紀初從中國來到泰國謀生,在曼谷一家工廠工作。五歲時,陳弼臣被父親送回家鄉潮陽求學,同母親一起生活。17歲時父親失業因交不起學費,他僅讀了一年中學便綴學了,告別了母親重返泰國。
1932年他得到泰京保險業前被鄭景雲的賞識,成為森興隆木業有限公司的全權經理。於1935年,他建了自己的曼谷木業公司,其後又分別創建星原貨棧商行經營五金事業,以及亞洲聯合、亞洲保險等公司,其定位在水火、人身、汽車保險。而他生平最大的事,則是在1944年12月創辦了盤谷銀行。

【歷史背景】
盤谷銀行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泰國並沒有任何戰事發生,加上天然資源豐富,推動泰國的出口貿易,國內經濟趨向正面。
1942年,泰國加入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繼而開始向同盟國宣戰,泰政府依例沒收敵對國家的人民在泰國的財產,包括由盟國成立的外資銀行,當時除了日資銀行繼續營業外,所有外資銀行都已停業。
1944年,太平洋戰爭已接近尾聲,其後陳弼臣等三位華商有意創辦一間國內註冊的銀行,名為盤谷銀行。同年7月,盤谷銀行向泰政府商業部申請註冊,並於11月再向財政部申请批准經營商業銀行業務,12月1日,盤谷銀行獲得商業銀行營業執照。
1945年,二戰结束,日本宣布投降、泰國政府改組,並發還原沒收在泰國的外資銀行資產,並於1945年底至1946年初陸續恢復營業,使國內註冊的泰國銀行面臨競爭,但是盤谷銀行憑著良好的經營策略以及優質的服務,所以開業後業務已經相當可觀,客戶亦不斷增加。
1952年,盤谷銀行全體職員超過800人,擁有19間國内分行,亦在海外設有6間分行,包括香港分行兩間、新加坡、倫敦、吉隆坡和東京分行各一間。1976年,海外分行增至14間。其後的20年間,盤谷銀行的資產保持年平均20%增長率,一月成為太活最大的銀行,陳弼成也成為泰國的首富傳奇。

【心得】

Q^Q

引用孫石夫的分析觀點:
(前略)
陳弼臣的巨大成功,雖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外部客觀環境,但從根本上說,如果沒有他出色的領導才能和先進的經營策略,成功也是不可能的。他這人,雖然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但在嚴酷的商業競爭中卻摸索出一些經營之道。他懂得管理,知道該怎樣指揮一個企業打胜仗。
陳弼臣為人寬厚、平和,謙虛謹慎,平易近人,無論是對待下屬還是對待客戶,無論在他成功之前還是發跡以后,從沒有絲毫驕橫和傲慢。這正應了中國那句古話:“和气生財”。
(中略)
陳弼臣作為一個白手起家的海外華人,深知創業的艱難,更知道華人在國外的艱難,所以,他時刻不忘團結、幫助自己的同胞。早在創業之初,陳弼臣就經常幫助那些被外國大銀行拒之門外的華裔商人,為他們解決資金和業務上的困難。有些身穿短褲、走投無路的小商人直接闖進他的辦公室,陳弼臣并不因此而生气,卻是滿怀同情地接待他們,盡自己所能幫助他們。
在盤谷銀行初建時,陳弼臣就与亞洲各地的華人商業團体建立了廣泛的聯系。如今他已經躍身亞洲最大的富豪之列,可每個月還抽出兩個周末赶赴東南亞各大城市和香港,与他的華人老朋友們洽談業務。
(中略)
陳氏企業不僅与東南亞華人有著密切的聯系,在世界各地的商業城市也都有他們的分支机构。陳弼臣是泰國金融机构涉足國外的一位先驅者,他敢于在國外開拓新的業務領域,50年代在香港創辦了第一家海外銀行,接著又在歐洲、美洲和亞洲設立分支机构,盤谷銀行在這些地方不僅經營著五金、木材、食品等貿易,而且還有煉糖業和紡織業等。
目前,陳氏家族企業已經擺脫了一般家族企業的經營模式,解決了繼承和創新的問題。1975年在市場上公開發行股票,正朝著現代化和國際化的方向發展。盤谷銀行作為泰國的三大金融机构之一,經營著泰國近三分之一的信貸業務,對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經歷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陳弼臣大獲成功,當有人問他成功的秘訣時,他說:“我的事業,都只是适應社會的需要。僅此而已。”

Q^Q


由泰國首富陳弼臣的成功經驗,我們可以歸結出幾個重要的因素。
首先,他對於經商和管理的態度,理性層面的遠見以及企業家精神都是很重要的,我認為公司的管理者,或身為「老闆」,必須知道他得一舉一動的因果關係,以及可能造成的效應,這種特質要內化在性格中。
其次,是企業的經營模式,除了各個領域都有涉及,而各領域的發展也都有一定深度,並且重視現代化與國際化,經得起不同時間與空間的考驗,各個變因綜合起來即構成整個企業龐大的影響力。
最後,則強調中國人的特質對於經商的正面力量,好比謙虛的美德能夠和氣生財、以親切感打破溝通障礙、還有海外華人間互相幫助。陳弼臣在家族中傳承的不僅是他的企業與財富,還有這些做事的工具,我們可以看見,他的後代子孫也不少在泰國的政經界有所做為。



【參考資料來源】
Wikipidia-陳弼臣、盤谷銀行
http://www.wretch.cc/blog/jacknt0601/14279035
http://www.moon-soft.com/program/bbs/readelite486811.htm
http://www.millionbook.net/js/y/yanxuzhi/sjfh/070.htm
http://www.gzzxws.gov.cn/gzws/gzws/ml/40/200809/t20080912_7505.htm

2010年11月7日 星期日

2010.11.1演講心得-從馬來西亞沙勞越地區社會階級之變動看社會安定與社會階級之關係

這堂課演講者的內容大多圍繞著馬來西亞沙勞越地區裡,華人社會中社會階級間的流動為核心。看似不起眼的題目,卻讓人發現雖然是小小一塊地方上、單一人種、在短短數十年期間便有著巨大而多元複雜的變化。

反觀人類數千年歷史,從以前到現在、從鄉村到文明,社會中永遠有著不同的階級分類與分層,甚至人類歷史根本就可以視為一部社會階級變化流動史。中國古代的專制政治、印度種姓制度、知識不普及、民智未開的社會當然如此;中古世紀封建制度更是一個以社會階級構築而成的生活方式;近代的共產鐵幕則是以階級鬥爭起家,其後雖然號稱無產階級專政,實際上往往卻變成更嚴重的兩極化社會分層構造。到了現代化的資本主義民主自由文明社會,雖然以人皆生而平等為宗旨,實際上由於資本主義掛帥,以及人類歷史上只要有權力就會有勾結鬥爭的結果,我們仍然不難發現政商名流與一般平民老百姓之間由於財富權力的差距而使得社會地位有著很大的不同。而就算是基層人民裡,不同的職業以及家境往往也代表了不同的社會地位。

社會階級分佈的方式則對社會安定與否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力,扁平型的分佈絕對比M型社會來的容易讓人民安居樂業,經濟繁榮,也較不容易出現中、低階層人民不滿的情形。以馬來西亞為例,由於華人最初幾乎占據了所有的利益以及資源,當地土生土長的的馬來人卻只能淪為低級勞工等低所得低社會地位的工作,這種情形多多少少,直接或間接的導致了後來聞名世界的排華效應。自從中國大陸崛起之後,由於台商西進大陸,以及東南亞外勞的大量引進,造成台灣就業市場萎縮,經濟衰退;而在資本主義錢滾錢,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情形下,整個社會慢慢朝向M型發展。右端所製造的大量利潤也許可以掩飾中產階級數量減少對一個國家造成的經濟損失,但左端人口增加造成的社會不安定因素卻會像個惡性腫瘤一般,掩蓋並沒有意義,不加以治療只會慢慢惡化。

人是會比較的動物,社會階級的出現永遠無法也沒有必要根絕,但是其產生的後續效應卻絕對值得政府善加研究並予以引導、塑造。而現代社會中衡量一個人價值多半是決定於其權力與財富,政治人物人口永遠只是少數,但是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卻決定了所有人民的財富分配,於是如何使財富以及社會階級扁平化、藉此發達經濟、繁榮社會,便成了政府當下最重要的課題。